核心阅读
生态环境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,紧盯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,聚焦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,坚定实施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系统加强重点领域、重点流域、重点海域综合治理,推动实现近岸海域水更清、滩更净、湾更美、人海更和谐。
暑期又至,不少人选择奔赴海边享受亲海时光。今年的体验只会更好——不少海湾“颜值”在提升、“气质”在改善,“水清滩净、鱼鸥翔集”逐步成为常态。
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,生态环境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,紧盯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,聚焦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,坚定实施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系统加强重点领域、重点流域、重点海域综合治理,推动实现近岸海域水更清、滩更净、湾更美、人海更和谐。
坚持“一湾一策” 提升海湾之美
“海不辞水成其大,陆海同治碧波清。建设海洋强国,生态是基础底色;打造美丽中国,海洋是重要阵地。”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说。
2024年1月发布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提出,“坚持陆海统筹、河海联动,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。以海湾为基本单元,‘一湾一策’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,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”这对贯通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,系统实施海湾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坚持“一湾一策”,提升海湾之美,是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的一项重要工作。目前,生态环境部已遴选出三批31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。
福建厦门同安湾是今年刚公布的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。74.7公里的海岸线蜿蜒伸展,勾勒出101.48平方公里的优美湾区。这里曾经是传统渔村,如今已是生态新城;曾经是浅滩浊水,如今已是亲海胜地。
能够成就公众亲海型美丽海湾的绚丽蝶变,与当地不断践行、丰富、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,以亲海宜居为目标,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,引领美丽海湾建设先行示范,是密不可分的。
据了解,厦门坚持陆海统筹,探索“全收集、全处理、全达标、全监管”的“四全”工作模式,实施污水处理能力提升“三个一百”行动,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,入海排放口全面完成整治,海洋垃圾通过海上环卫与岸滩保洁两支队伍常态化全覆盖清理,入海溪流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%。
同时,致力系统修复,通过退垦还海和破堤开口,海域水体交换能力提升30%,修复沙滩83.2万平方米、红树林湿地110.5公顷,设立中华白海豚、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,厦门成为少数在城区就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。
此外,优化亲海空间,将海洋生态与文化艺术、体育竞技、高新产业完美融合,建成环东浪漫线生态产业新城、五缘湾“城市新客厅”、下潭尾红树林公园,常态化举办游艇帆船赛事、海洋科普研学、沙滩和水上大中型活动,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张志锋介绍说,生态环境部坚持提质扩面和示范引领相结合,出台美丽海湾建设基本要求和成效评价方法,因地制宜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,并在厦门、秦皇岛等7个沿海城市探索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国已有159个海湾出台具体建设方案。
海域水质优良 垃圾清理有效
能够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,意味着这些海湾符合《美丽海湾建设参考指标(试行)》设定的相关指标要求。
根据我国2022年制定的《美丽海湾建设参考指标(试行)》,成为美丽海湾需达到五大核心指标,涵盖海湾水质、洁净程度、海洋生物保护、滨海湿地及岸线保护,以及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环境状况。
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,美丽海湾不仅要提供优美的海洋环境和生态产品,更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具体而言,在美丽海湾周边,公众能够感受到视觉和体验上的舒适与愉悦。
在五项指标中,海湾水质的优良比例占据核心地位。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数据,2024年,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.7%,较2020年提高6.3个百分点,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继续稳中向好;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四年消除“不健康”状态。
“美丽海湾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海湾洁净状况。”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规划科技处副处长、研究员李方说,从已经入选优秀案例的美丽海湾来看,这些案例的海湾洁净状况都达到了洁净或基本洁净的程度,与建设之初相比,岸滩垃圾和海漂垃圾的盖度降低了很多。
“海洋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污染不仅影响老百姓的亲海体验,也破坏海洋生态环境,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。”张志锋介绍说,生态环境部紧盯海洋垃圾这一老百姓身边的突出问题,会同多部门在65个海湾开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,动员组织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,定期开展无人机航拍监管,一年来相关海湾岸滩垃圾的盖度总体下降75%。去年无人机航拍发现了157个海洋垃圾集中分布岸段,总长度达到126公里左右。到今年春季,这些岸段均已基本完成存量垃圾的清理工作。
在沿海各地一年来的海洋垃圾治理工作中,治管协作机制不断健全。沿海各地通过部门协同、区域联动、多方参与的治管协作,实现海洋垃圾清理工作的常态长效。例如,江苏省启东市相关部门和协会共同签订“垃圾不入海”行动的多元共治协议,从源头抓好海洋垃圾治理工作。福建省厦门和漳州两市建立区域协作机制,共同加强厦门湾及九龙江入海口的漂浮垃圾清理。
坚持依法规范 落细监管之责
去年7月,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曾用一条丝巾来表达对美丽海湾建设的愿望:“希望这条丝巾上描绘的‘水清滩净、鱼鸥翔集、人海和谐’的愿景成为现实。”
这条丝巾由三个废弃塑料瓶制成。而废弃塑料瓶正来自广州南沙区的公益净滩行动,它们的“华丽变身”同样是美丽海湾建设的缩影。
我国的回收利用模式正在不断创新。浙江全省已建成海洋塑料垃圾收集点36个,实现沿海地市县区全覆盖,累计回收利用海洋塑料废弃物5.08万吨。上海、江苏、山东、海南等其他沿海地区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,推动资源节约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
在美丽海湾建设中,坚持“依法规范”,落细监管之责是生态环境部的工作秘诀之一。据张志锋介绍,生态环境部坚持从严监管和风险防范相结合,落实落细监督管理职责。一方面,健全完善分类监管体系,出台入海排污口、海水养殖等领域监管文件,接续推进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和海湾生态环境精细化调查,全国共排查出入海排污口6.3万多个,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3.1%。另一方面,强化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处置,开展涉海环境风险源排查,印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预案,在全国设立5个海洋生态环境应急基地,在3个海区分别组织开展海上溢油污染环境事件应急演练,已有6个沿海省份建造了专业化的海洋监测应急船舶。
此外,各级海警机构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,强化日常巡逻监管,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,不断提升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,为保障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据中国海警局执法部副部长郑云介绍,各级海警机构集中整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等问题,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。去年各级海警机构检查海洋工程建设项目5000余次,倾倒区和倾废项目1700余次,踏查海洋自然保护地1600余次,查获盗采海砂、违法用海、非法倾废等案件250余起,查处各类渔业行政案件960余起,破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540余起,查获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20余起,查获活体珊瑚1200余株、海马1.27万余尾。
据了解,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和沿海地方,高质量打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“十四五”收官战,让美丽海湾的环境之优、生态之美、治理之效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,惠及更为广大的社会公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