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南朝时期镇江的科学达人
祖冲之
葛洪
□ 钱仁龙
东晋南朝是镇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,帝皇辈出,名人汇聚,还成就了不少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科学达人。
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
何承天(370~447年),南东海郯人(今镇江丹徒)。五岁丧父,其母亲为东晋大学问家徐广的姐姐。何承天从小在京口长大,少时勤学好问,得益于二位学识渊博的舅舅徐广、徐邈。何承天在徐府浏览各种书籍,为他日后成才积累了财富。
何承天最大的成就是天文学的研究。他在舅舅徐广四十余年观察天象资料所撰《七曜历》的基础上,又继续观测,并通过精确的计算,创造出了著名的《元嘉历》。得到了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,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。《元嘉历》一改以前以十一月朔旦夜半冬至为历元的旧法,以雨水为新历法历元。为了使日食发生于朔日,月食发生于望日,提出用定朔法。定回归年长为365.2467日,定朔望月长为日。在计算技巧上,何承天在《元嘉历》中首创调日法,成为后世历法承袭的计算方法,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公元604年,日本首次实施历法,就是使用中国的《元嘉历》。
除此之外,何承天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.1429,为后来祖冲之的发明提供了参考依据。何承天还兼通音律,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,是中国乐制史上的一大革命。
中国最早外科专著人刘涓子
刘涓子(约370~450年),刘宋皇帝刘裕家族人,出生于京口,善医学,尤精外科方术。晋义熙六年(410年),随刘裕北征,专治被创者,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。在此基础上,撰成《刘涓子鬼遗方》,又称《神仙遗论》。
《刘涓子鬼遗方》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书。其治疗外伤、痈疽、疮疖、湿疹、瘰疬、疥癣等,至今仍可作为外科临床医生的重要指导。
圆周率之父祖冲之
祖冲之(429~500年)与英雄祖逖同宗同族。西晋末年,祖逖率族人南迁至江南京口定居,祖冲之的先祖位在其中。其曾祖父祖台之受祖逖影响,官至东晋侍中、光禄大夫。之后,家族官运开始没落。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。
祖冲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说,从很小的时候起便“专功数术,搜烁古今”。年轻时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南徐州(今江苏镇江)刺史府里的从事,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吏、公府参军。
祖冲之一生的成功最大得益于二人,一是爷爷祖昌,他主张让孩子在实践中开阔眼界,增长知识。在爷爷的影响下,祖冲之平时注意多观测,多动手,在学习古人的知识中,对各种文献资料,都进行搜罗、记录、考察。祖冲之研究机械制造,重造出了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,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“千里船”和“木牛流马”、水碓磨(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),设计制造漏壶(古代计时器)和巧妙的欹器,这些都离不开爷爷祖昌的功劳。二是南朝宋天文学家何承天。在祖冲之年少时,爷爷祖昌为提高孙子的知识,带祖冲之到何承天府上求教学习,这对祖冲之后来的发展影响极大。
祖冲之最大的成就是精确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,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。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。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:22/7(约率)和355/113(密率),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,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。
在天文学方面,祖冲之在何承天的《元嘉历》基础上,创新修改成《大明历》。一生主要著作有《安边论》《缀术》《述异记》《历议》等。其数学杰作《缀术》,在当时是数学理论书籍中最难的一本,还流传至朝鲜和日本。
杰出的数学家祖暅
祖暅(456~536年),又名祖暅之,字景烁,祖冲之的儿子。受其家庭的影响,从小就热爱科学,尤其对数学具有特别浓厚的兴趣。祖暅终生读书专心致志,有一次边走边思考数学问题时,竟然撞了对面过来的仆射徐勉(南朝梁时期宰相,家住京口)。徐勉是朝廷要人,倒被这位年轻小子碰得够呛,不禁大叫起来。这时祖暅方才回过神。
祖暅的主要工作是修补编辑他父亲的数学著作《缀术》,完成父亲未能完成的事业。祖暅曾于504年、509年和510年三次上书建议采用父亲祖冲之编制的《大明历》,最后被梁武帝天监年间采用颁行。
祖暅最大的成就是创造了祖暅原理。并运用祖暅原理和由他创造的开立圆术,巧妙地求得球的体积公式。这一公式要比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至少要早1100年。
古代道教医学家葛洪
葛洪(283~363年),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东晋丹阳郡句容人。其从祖葛玄是三国时期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,人称“葛天师”。葛洪亦是著名的修道之人,他还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气的医生,是中国预防医学的先驱和传播者,中国早期的炼丹专家。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,而且学兼内外,于治术、医学、音乐、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。一生著作弘富,《抱朴子》是其代表作。该书分内、外两篇。内篇20卷,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,论述神仙方药、养生延年、禳灾却病之事。外篇50卷,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,属于儒家的范畴。
葛洪最大的特点是“内擅丹道,外习医术”。他精晓医学和药物学,主张道士兼修医术。他的医学著作《肘后备急方》,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(带在身边)的应急书,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,这都是他在行医、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,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,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,方便老百姓治病。书中记载了最早的咽部异物剔除术。最早的一疮痈引流术,最早的洗胃术。对于不能正常排便的病人,用竹管导尿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录。在世界医学历史上,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,一种是天花,一种叫恙虫病。
2015年,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,获得诺贝尔奖。就是得益于葛洪的研究成果,发现青蒿抗疟及青蒿素的冷处理方法。
我国第一位女灸治学家鲍潜光
鲍姑(约公元309~363年),名潜光,葛洪妻。其父鲍靓是道教名人。晋室南渡,鲍靓也举家迁到江南丹阳郡。收丹阳句容人许迈、葛洪为徒。鲍靓见葛洪沉着好学,不慕名利,便将女儿鲍姑许了给他。
鲍姑与葛洪结为夫妻后,二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,一起采药,一起研究医学和炼丹术,一起炼丹制药,成就了中医史上一段佳话。后来,鲍靓被东晋朝廷授为南海太守共七年,鲍姑与葛洪也跟着来到广东罗浮山。二人行医、采药,足迹遍及广州所辖南海郡的番禺、博罗等县。
鲍姑一生医德高尚,擅长灸法,尤精通艾炙法,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,为百姓解除病痛,被尊称为“女仙”“鲍仙姑”。
鲍姑一生没有留下著作,她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内。全书记有针灸方109条,其中灸方占99条。该书较详明的记述灸法的作用、疗效、操作方法、注意事项等,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,故她亦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灸治学家。
责任编辑:阿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