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.jpg
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.jpg

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

投稿:jswmw@jschina.com.cn

江苏文明网 > 镇江 > 正文
镇江润州:构建天地人一体化“绿色监测网”
2025-07-02 09:48:00  来源:镇江日报  

水清岸绿、气朗风轻,是润州生态底色的“写照”,更是环境治理水平的“答卷”。近年来,润州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点,以科技监测为抓手,在水、大气、噪声、油烟等多要素生态治理领域深耕细作,逐步构建起一张天地人一体、全链条贯通的“绿色监测网”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。

布点成网,打造生态监测“全天候预警体系”

清晨的运河之畔,薄雾轻笼,风掠过水面,不起一丝涟漪。河道沿岸,水质自动监测标准站安静地“守望”。每四小时采集一次数据的系统,几乎不间断地记录着水体的每一次波动。特别是在汛期泵站频繁启用、水流扰动加剧的情况下,这些“哨兵”承担起第一时间发出预警、支撑快速响应的重任。

不仅有“水哨兵”,更有“气哨兵”。润州区生态环境局在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周边1公里内布设了20个空气微站,构建起一个覆盖面广、反应灵敏的空气质量微感知网络,可对突发污染事件实现秒级反应,为联防联控赢得“黄金时间”。

数据显示,润州的生态“底色”正愈加明亮清晰。2024年,润州区PM2.5年均浓度为34.3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比率达81.1%,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,无重污染天气;国、省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Ⅲ比例100%;生态环境类高质量发展指标在全市考核中实现“满分”。

视频巡防、自动报警,“硬科技”守护“软环境”

在润州,环保早已不是靠脚步丈量、靠经验判断的“体力活”,而是有章法、有手段、有数据支撑的“精密工程”。

近年来,润州正以“千里眼”系统为代表,补足环保监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在区内重点区域安装多组高清摄像头,全天候无死角监控,一旦发现疑似焚烧、非法倾倒等行为,即可自动锁定、溯源查处。

此外,润州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率先推进“餐饮油烟在线监测”平台建设。按照规定,只有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单位需安装在线监测设备,而润州主动扩面,将100平方米以上的中小型餐饮店也纳入监控范围。目前,已安装设备76家,覆盖率居全市前列,实现对餐饮油烟排放的实时监测、自动报警、精准追责。

以空气微站、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平台为基点,润州已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多点支撑,实时上传、统计分析和应用。同时,润州区生态环境局建立健全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,强化各部门联动,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在接到预警后,相关单位和人员可以快速反应,排查污染源,切实解决实际问题。

项目驱动,构筑城市绿色发展“骨架”

治理不能只靠“管”,更需“建”。在守牢环保底线的同时,润州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,让绿色发展有“筋骨”、有支撑。

作为全市首批省级生态环境导向开发(EOD)试点之一,官塘创新社区项目以“生态修复+产业导入”模式破题,统筹推进四明河水系整治、凤栖湖湿地修复、南山森林生态廊道建设三大生态工程,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生态基础格局。曾经杂草丛生的河岸,如今绿意葱茏、水鸟翔集;裸露坡地被精细修复为亲水绿地,逐步形成城区南部的“生态绿心”。

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,是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。项目规划建设两个低碳智能制造产业园,重点引进节能环保、新材料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绿色产业,总投资预计达18.61亿元。通过“以产促绿、以绿聚产”,润州正努力在绿色空间中培育未来发展新引擎。

科技赋能,向精细化、智慧化治理迈进

目前,润州正加快谋划下一阶段生态治理路径,拟在流域交界断面及重点河道布设更多水质自动监测微站,并引入卫星遥感图像、无人监测船和实验室分析数据,构建水污染溯源分析体系,实现“从天到地”“从源到因”的全链条闭环治理。

这背后,是治理思路的根本转变:从“发现问题再处理”到“精准预判、提前处置”,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出击”。通过污染分布图、水体光谱图等直观手段,决策部门可以快速掌握污染源头及走势,科学调度资源,提升治理效率。润州正用一张越织越密的“绿色监测网”,书写出一份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答卷。

本报记者陶立波本报通讯员李媛

责编:秦春凤
上一篇
下一篇
听新闻
放大镜
点我回到页面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