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评:“公转铁”提速 撬动内陆“向海优势”
4月25日10时42分,一列满载光伏产品、汽车配件等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江苏丹阳东货场驶出,8小时后抵达上海芦潮港换乘海轮,驶向欧洲。这条“丹阳东—欧洲”的线路实现“天天班”常态化开行,成为中国运输结构“公转铁”战略的生动缩影。从零星试点到网络化布局,从政策倡导到市场驱动,中国运输结构调整正以“铁路速度”重塑现代物流版图,让内陆城市获得“沿海化”区位优势,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。
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,推动铁路货运跑出“加速度”。事实上,我国公路货运量占比长期徘徊在73%左右,铁路、水运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;且多式联运衔接不畅,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和标准规则“软联通”还存在堵点卡点。中央明确提出,到2027年,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需保持较快增长;到2035年,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需达到25%左右,这一目标直指我国运输结构长期依赖公路的痛点。中央有号召,铁路有行动。数据显示,2024年,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51.75亿吨,同比增长2.8%;全国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较2023年增长10%左右,推动实现了货物运输“宜铁则铁”。此次丹阳东货场的突破性进展,正是这一行动的具象化呈现,通过与上海港“无缝衔接”,打破了以往通过公路运输到港口再出海的困局,实现长三角制造业与全球市场的“门到港”直连,为构建国际国内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,也折射出我国多式联运体系成熟度的跃升。
“公转铁”不仅是运输方式的变革,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。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、能耗低的特点,而多式联运的推广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。通过“公转铁”,大宗货物运输的碳排放强度达到显著降低,如广西天桂铝业通过铁路运输铝土矿和煤炭,年节省成本3300万元,还减少了公路运输带来的污染和能耗;湖南怀化国际陆港通过“铁海联运”使内陆货物直达沿海港口,企业综合成本与沿海地区趋平,甚至更具竞争力。铁路部门还适时推出诸如“次晨达”快捷班列,并创新物流总包服务,为企业定制运输方案,以其独特的运输模式和优质的服务质量,助力降低物流成本,实现“省时、省钱、省心”的三重目标。政策的刚性约束与市场机制的结合,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从“车轮上的中国”到“轨道上的中国”,“公转铁”战略以基础设施的硬实力和绿色创新的软实力,为美丽中国建设绘制了鲜明的实践坐标。一条条钢铁动脉的延伸,不仅重构了物流版图,更让内陆城市突破地理局限,通过“铁路港口化”获得“沿海化”区位优势。当一趟趟疾驰的时代列车满载着低碳铝材、光伏组件、新能源汽车等“中国智造”驶向世界时,它们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载体,更是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流动宣言。(朱小曼)
责任编辑:臧一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