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评:让游客心头的美好记忆永远鲜活
“五一”假期的人潮汹涌中,文旅局长们精心设计的古风短视频仍在社交媒体刷屏,村干部们操着方言的土味宣传依然此起彼伏。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文旅营销盛宴里,创意与媚俗的边界逐渐模糊,流量焦虑与服务质量的天平开始倾斜,旅游经济这场大戏,是时候从“眼球争夺战”转向“体验持久战”了。
文旅界变装秀从最初的文化破圈逐渐演变为一场“内卷大战”。湖北随州文旅局长解伟的“丑出圈”引发舆论狂欢后,全国涌现出多位“变装局长”,从雪原到沙漠,从汉服到机甲,造型愈发夸张却难掩创意的枯竭。这些局长们的“花式内卷”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,却忘了旅游经济的本质是人心换人心。当某村支书模仿“东方甄选”直播带货,生硬地背诵着AI生成的文案;某县长在镜头前大跳网红舞蹈,僵硬的动作引发群嘲……这种病态追风,暴露出基层文旅工作者对现代传播规律的误读,将新媒体传播简化为形式模仿,使文旅宣传陷入“有流量无留量”的尴尬境地。
流量至上的宣传逻辑正悄无声息的“黑化”旅游生态。各地旅游局“杀疯后”,为维持话题热度,从喊麦、生吃野生菌到与东北虎摔跤,各种奇招频出,却放任景区厕所规划不足、对商户宰客现象等侵害游客权益的问题视若无睹。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,终将把自己送进游客心中的“黑名单”。
个性化体验与标准化服务应当兼容并蓄。杭州西湖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另一种范式,通过“城市大脑”实现30秒酒店入住、20秒景区入园、10秒景点找厕,在“无感服务”中提升游客体验,构建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。当其他景区还在比拼宣传视频的点击量时,杭州已悄然完成从“旅游城市”向“城市旅游”的质变,无声彰显了最好的宣传是游客发自内心的微笑。这种“顶层设计”与“毛细血管”的有机统一,让宣传流量有效转化为服务留量,“静水流深”的文旅发展模式,恰是多地旅游市场亟需的清醒剂。
毋庸置疑,各地文旅主动融入新媒体、运用新技术,是政府职能下沉的体现,更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亲和力的具体实践。与其在短视频里“卷生卷死”,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景区服务设施提升、工作人员服务管理培训等方面,用精耕细作的服务赢得游客口碑。或许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制造下一个“网红局长”,当各地政府停止无效的内卷式宣传,才能迎来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春天。毕竟,游客手机里的打卡视频会过期,但心头的美好记忆永远鲜活。(图/文 朱小曼)
责任编辑:张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