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.jpg
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.jpg

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

投稿:jswmw@jschina.com.cn

江苏文明网 > 徐州 > 正文
村里来了个 “钉钉子”第一书记
2025-07-08 09:44:00  来源:徐州日报  

7月初的沛县栖山镇,田地里的玉米苗已蹿至半人高,叶片在热风里沙沙作响;树林间的蝉鸣织成一张浓密的网,将整个村庄裹进盛夏的生机里。

石楼村崭新平整的水泥路在烈日下泛着白光,路边各色花卉开得正艳,与村民院里探出墙头的丝瓜花相映成趣。村头老槐树下,几位村民围着一个戴草帽的中年男子说笑。

79 岁的宋云霞颤巍巍地攥着刚领到的土地托管分红,皱纹里盛着满满的笑意:“张书记,我家三亩地今年小麦又丰收啦,这分红比去年又多了咧!”

这位被村民挂在嘴边的“张书记”,正是沛县县委宣传部派驻石楼村的 “第一书记” 张玉所。自打驻村那天起,他就像一颗钉子,牢牢 “钉” 进了这片土地。

初到石楼村时,张玉所就发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狭小破旧,功能缺失,连像样的党员活动室都没有。他抓住省党费暖基层援建项目的契机,像“跑项目”一样积极争取。

“硬件是骨架,服务才是灵魂。支部强了,人心才能聚。”张玉所笑着说,“党群服务中心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窗口!”

几个月后,一座崭新的、功能齐备的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。窗明几净的办事大厅,设备齐全的党员活动室,温馨的农家书屋,甚至还有了村民议事角。

“自从办事大厅改建之后,可方便多了!”孔庆芝是个残疾人,“以前村民办事要跑镇里,现在社保、医保、证明开具这些事,在村里就能办。”

“钉”牢阵地,能让服务暖到群众心坎;“钉”实民生,能让变化看得见摸得着。

张玉所推动村“两委”班子以阵地为依托,将服务意识刻进骨子里,带着村干部们一起,危房排查、安全走访、弱势群体帮扶……真正把“村村到、户户进、人人访”落到实处。

4.85公里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,112盏太阳能路灯在傍晚准时亮起。“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,现在跳广场舞都不用带灯。”正在广场上排练的大妈们笑着说。

张玉所驻村后,带领村两委疏通沟渠5.56公里,铺设下水管道2公里,解决了4处常年积水点。去年汛期,原本最容易淹水的李庄,再也没见过没过膝盖的积水。

“这些事看着小,却是村民最盼的。”张玉所还推动村“两委”建立动态帮扶台账,组织常态化送温暖活动,把关怀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角落。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,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石楼村最温暖的底色。

村民看在眼里,暖在心里:“张书记大事小事都是给咱老百姓着想的!”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改变,让村民真切感受到这位“第一书记”是来“钉”下身子干实事的。

“钉”准产业,才能让腰包鼓得实实在在。张玉所的“钉”不仅钉在群众身边,更深深地“钉”在土地里。

石楼村位于沛县栖山镇,下辖5个自然村,村民主要从事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大蒜种植,肉鸭和种鸭养殖等,经济基础薄弱,村民收入不稳定。

在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炕头的交谈中,一个难题反复刺痛着张玉所:村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,留守老人无力耕种,零散地块逐渐荒芜,土地这个“命根子”,竟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

如何破局?张玉所的目光最终落在村里探索的“联耕联种联储”模式上。这模式是在尊重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,将碎片化土地集中整合,由村集体统一组织规模化种植,实现“一田多户”。

为进一步打消村民顾虑,将“联耕联种联储”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发展,张玉所带着村“两委”干部挨家算账:联耕联种后统一采购农资、机械化作业,可以大大降低种植成本,加上统一销售的溢价,每亩一季能多赚200多元。他还协调县农业农村局派来技术专家,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。

“以前,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碌,从播种到收割,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。”67岁的村民李丙芹回忆道,“现在好了,我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,就可以安心地去城里带孙子了。”李丙芹的话语中透露出的不仅是轻松与满足,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。

张玉所并未满足于此。他利用县委宣传部的资源,四处奔走,为石楼村托管土地上产出的优质粮打开了更广阔的销路,成为“联耕联种”升级的密钥。仅此一项,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22万元。

如今的石楼村,烘干塔的机器轰鸣不息,新硬化的道路平坦整洁,新安装的路灯照亮归途,新扩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人气兴旺……

说起石楼村的变化,栖山镇石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军领直夸:“驻村的张书记懂政策,做事又兢兢业业,一门心思协助村‘两委’为民办实事,村民腰包鼓了,村集体增收了,做事更有精神。咱村‘两委’班子心也更齐了,劲更足了,党员们也有样学样,把身心‘钉’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!”

“多谋致富良策 多办利民之事!”张玉所说,“第一书记,就得像颗‘钉子’,组织把我‘钉’在石楼,我就要钉得深、钉得牢、钉得实。乡村振兴的路很长,我这颗‘钉子’,绝不松动!”

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王爱菊

责编:秦春凤
下一篇
听新闻
放大镜
点我回到页面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