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.jpg
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.jpg

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

投稿:jswmw@jschina.com.cn

江苏文明网 > 徐州 > 正文
青春在公益里生长
2025-07-08 09:45:00  来源:徐州日报  

年仅25岁,却有16年的志愿服务经历,徐州市星火慈善义工服务中心理事长王洪禧,2000年出生,自2009年跟随父母参与志愿服务后,便踏上了公益之路。从儿童到少年,再到风华正茂的青年,他让公益的星火在自己的人生中闪耀,也温暖他人的生活。

记者见到王洪禧时,他正捧着一本《安徒生童话》,他要将许多故事记熟,等着傍晚时候,给前来星火公益童书馆阅读的孩子们讲述。

童年时经常“做好事”

2009年的一个周末,9岁的王洪禧攥着父母的手,第一次踏入孤寡老人张奶奶的家。老旧的砖瓦房里,杂物堆积,行动不便的老人正艰难地挪动脚步。王洪禧学着父母的样子,扫地、叠衣、擦拭桌椅,还坐在床沿陪张奶奶聊天。

临走时,张奶奶塞给他几颗糖果,笑着说:“好孩子,常来啊。”那一刻,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心里生根发芽了。

“当时还小,不太了解什么是志愿者,只知道这是做好事。所以经常和父母说,我们去做好事吧。”王洪禧有些不好意思地说。

此后,一家三口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公益活动中:帮独居老人晾晒被褥,为残障人士采购生活用品,每逢传统节日还会送去亲手包的饺子、月饼和粽子。街坊邻居看到都会打趣说:“这一家人又去献爱心啦!”

当时还在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读书的王洪禧,总是见缝插针参与公益活动。写完作业,他就参加社区服务;周末同学去打球,他拿抹布帮老人打扫卫生。这份坚持悄然感染着身边人,越来越多的同学跟着他一起“做好事”。

据王洪禧回忆,当时班上50多名同学,30多人都成了志愿者队伍的“常客”。

很多经历难以忘怀

2012年春天,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成立了美德少年“王洪禧中队”,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。同年的“学雷锋”活动现场,王洪禧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志愿心得分享,那份发自内心的激动,让他至今记忆犹新。

“做志愿服务这么久,对我触动最深的,是为孤女翻新房屋的事。”王洪禧回忆道。

2012年时,他随父母参与“爱心图书下乡”活动,在某个村落遇见了10岁的孤女小孙(化名)。小孙的父母不在了,姐姐远在外地打工,一年难得见上一面,家中房屋破烂不堪,无法居住,小孙平时在村民家轮流借住,吃着百家饭长大。

“当时她正蹲在村头看书,看上去瘦瘦小小的。”王洪禧说,对小孙的帮扶从送书延伸至日常照料。往后多年,志愿者每月都会带着米面、衣物和图书探望小孙,王洪禧经常参与。

考虑到小孙渐渐长大,总住别人家不方便,志愿者决定为她翻新家里的老房子。

房子在2016年上半年动工,建材、施工的费用,几乎都是志愿者捐赠、筹集得来。王洪禧跟着志愿者跑了很多家建材市场比价,他不仅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,还经常参与义卖活动。

3个多月后,老房子翻新完成,当小孙抱着获赠的新被褥走进新房时,忍不住哭出了声:“谢谢叔叔阿姨、哥哥姐姐们,以后我也有自己的空间了。

公益路上的青春刻度

给孩子们讲故事、辅导作业;在火车站广场引导客流;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……16年的坚守,让这个25岁的青年,早已成为公益路上的“老人”。他成长足迹里满是收获: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、江苏省“百名美德少年”、徐州市十佳青年志愿者……这些荣誉证书整齐码放在办公桌抽屉里,而比这些荣誉更珍贵的,是受助孩子捧着新书时发亮的眼睛,是孤寡老人眼角欣慰的泪花,是每一张因善意绽放的笑脸——这些都如同一束束光,照亮并坚定着他的公益初心。

王洪禧经常会学习全国各地优秀志愿者团队的做法,看看能否仿照实施。闲暇之余,他会走访一些社区,了解居民需求。只要公益群有消息,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复。“需要我的时候,我不会缺席。”

去年6月,王洪禧成功考取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,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,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王洪禧说:“我希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,让自己有能力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地帮助。”

这是他从热心志愿者向专业志愿者转变的证明,在他看来,唯有以专业为翼,善意才能飞得更远,照亮更多人。

本报记者 周翔宇

责编:秦春凤
上一篇
下一篇
听新闻
放大镜
点我回到页面顶部